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,深刻汲取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火灾事故教训,切实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,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,推动全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,结合我省实际,省安委会制定印发《青海省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工作方案》。
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和时间步骤安排是什么?
总体要求:聚焦动火作业培训考核、资格认定、作业审批、现场监护、违规查处等环节安全管理,坚持标本兼治、源头提升,明确部门监管责任,压实单位主体责任,以务实管用举措,全链条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,有效预防和压减火灾事故,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步骤安排:2025年开展集中整治,健全规章制度,完善监管机制,提升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水平,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;2026年巩固整治成效,消除重点环节的突出安全风险隐患,健全完善长效管理的制度标准,动火作业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。
整治重点是什么?
针对社会单位和行业部门明确10项管理措施。
社会单位安全管理方面:一是按照“谁的场所谁管理,谁动火谁负责”的原则,严格落实动火作业安全主体责任。二是限制使用、营业期间动火作业,未落实有效防火分隔、告知风险等相关责任措施的,一律不得动火作业。三是要求涉及动火作业的小型工程,应当依法实行备案管理,主动公开备案信息。四是要求单位建立完善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,严格执行动火作业内部审批程序。五是从事电焊、气焊、气割的动火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持证上岗,并具备相应安全技能。六是严格动火作业现场管控,作业期间严格做到“六个必须”。
行业部门监督管理方面:一是住房城乡建设、应急管理、消防、民航等22部门,强化动火作业监管执法和行业监管,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,加强协作、形成合力。二是应急管理、住房城乡建设、消防等部门,强化警示曝光和举报奖励,定期曝光动火作业违法行为、典型案例,对举报有功人员按规定实施奖励,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。三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应急管理、市场监管等部门,强化动火作业人员安全培训,严格考核培训机构监管,坚决整治培训弄虚作假、考试“放水”等乱象。四是市场监管、工业信息化、住房城乡建设、消防等部门,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措施,推动“加芯赋码”“一机一码”等技术改造,推动建立动火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供需保障平台。
保障措施是什么?
省安委会办公室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,参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专项整治工作专班运行模式,相关部门派员集中办公,其他成员单位确定的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适时集中办公。省消防救援总队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省应急管理厅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工作机制,加强统筹协调,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。各地区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相应工作机制,细化任务分工,进一步加强对动火作业的监督管理,提升基层动火作业安全管理水平,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。
省级政府网站